教育部顧問室補助推動人文社會學科學術強化創新計畫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1月16日第四次典籍研讀會紀要

時間:99年1月16日(六)
地點:東吳大學歷史學系D0615教室 (第二教研大樓六樓)
標題: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典籍研讀會-第四次研讀會議
導讀者:王鴻泰 教授(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次典籍研讀會由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王鴻泰教授擔任導讀,關於《明經世文編》中的防倭史料,選讀的文章為林希元的〈上巡按二司防倭揭帖〉。
林希元的〈上巡按二司防倭揭帖〉,原收於其《林次崖先生文集》中,王鴻泰教授補充了《明經世文編》未收錄的首段文字,藉此段記載了解林希元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領其擁有武裝作戰能力的家丁抗倭侵擾的過程。林希元撰寫此揭帖的時間為嘉靖三十七年(1558),以十年前於家鄉──福建同安領導家人與倭賊對戰的經驗,展開其對抗倭禦敵的建議與策略,其中關於用兵之術、武器優劣、作戰方式等皆有其獨到見解。
王鴻泰教授另外導讀了朱紈的〈閱視海防事〉及茅坤的〈條上李汲泉中丞海寇事宜〉兩篇文章,比較三者對於抗倭策略的不同看法。林希元提出官方力量與地方豪強結合,共同抵抗倭寇侵略的建議,認為維持地方治安、維護商業貿易的關鍵就是地方豪強的力量;朱紈則認為地方豪強與倭寇的勾結就是一個亟需解決的治安問題,必須一併剷除;茅坤採折衷的立場,基本上仍是贊成把抗倭的權力下放給地方豪族,在武器、兵力等方面的管理更有效率。在蔡獻臣〈林次崖先生傳〉與林希元所撰寫的〈先府君明夫先生行狀〉中,可知林希元的父祖輩便為同安地方土豪,因此林希元對於抗倭的態度與策略皆較為傾向地方利益的考量與實際作戰的經驗分析。
在綜合討論的過程中,林麗月教授先指出,當代讀書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倭患」的?林希元以及朱紈、茅坤的文章正代表了知識份子,分別站在朝廷與地方立場不同、政策相異的看法。徐泓教授則指出,從史料根據中可以看見所謂的「倭」,是有中國人的,而林希元一家可能具有「海商」出身的背景,此間的關係似乎十分錯綜複雜,加上福建地區民風相當特別,在明朝不僅出產進士,也出產盜匪之徒(會念書也會打架),這方面林麗月老師過去也有文章討論,是個非常有趣的論題。吳大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先生則針對「倭患」做了一個簡單補充,他指出在《明經世文編》中有關於林希元出身於海貿家族的證據已經看不到了,我們能夠可以從文本中確定的是,林希元的論點代表了明人對「倭」的具體印象,最顯著的便是兵器、裝束,都有詳細的敘述。會中討論相當的熱烈,另外還有邱仲麟教授提出史料句讀的訂正、李宗育(東吳大學歷史系碩士生)先生等人給予不同的回應與看法。最後王鴻泰教授認為,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來說,明朝的「倭患」,使得江南地區展開了許多相關的敘述,充滿了想像力與創造力,更是在軍事史、兵器史、武術史著作上的高潮時段。為本次研讀會做了總結。

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第四次典籍研讀會訊息

主講人:王鴻泰 教授
時 間:民國99年1月16日(星期六)15:00
地 點:東吳大學歷史學系D0615教室(第二教研大樓六樓)
此次邀請王鴻泰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擔任導讀,閱讀《皇明經世文編》中林希元〈上巡按二司防倭揭帖〉(卷165,頁1678-1680)。

上巡按二司防倭揭帖.pdf
0116典籍研讀會點讀林希元防倭.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