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99年11月6日(六),下午兩點到四點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標題:99學年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代典籍研讀會-第五次研讀會議
時間:99年11月6日(六),下午四點到六點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標題:99學年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代典籍研讀會-第六次研讀會議
導讀者:城地 孝 先生(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博士,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人)
本次典籍研讀會由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博士,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人,城地孝先生擔任導讀,以「明代嘉靖朝關於邊議的若干問題」為題,分析《明經世文編》中的「邊議」史料:史道〈題北虜求貢疏〉。城地孝先生首先指出,在近年來對嘉靖政治史的研究中,多數學者肯定了明世宗在處理政務中的主導性。從〈題北虜求貢疏〉中可以看到在嘉靖二十年代,明朝與蒙古的關係日漸緊張,主要是因為明朝一直拒絕俺答的求貢請求,甚至還斬殺了俺答的使者。明朝會對俺答採取這麼強硬的態度是出於世宗的旨意,一般駐防北邊的將軍都不贊成這種強硬的政策,這可以從庚戌之變後,世宗下令出兵征討俺答一事看出。
雖然世宗本身的態度相當強硬,但是實際負責出兵任務的官員們都明白此戰成功的機率相當地低,甚至可說毫無勝算。在這樣的背景下,官僚們表面上做做樣子,實際上卻力圖迴避出兵。城地孝先生認為,正是因為世宗對俺答的強硬態度,使得當時的邊關局勢更加艱困。不過在嚴嵩與史道等官員花言巧語的說服下,並且採取無視皇帝意志的措施,才促使在嘉靖三十年成功恢復求貢及邊疆互市。城地孝先生認為,此事最能象徵嘉靖期的政治實態。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都認為庚戌之變是促成明朝與俺答重新來往的直接契機。但從〈題北虜求貢疏〉的內容來考察,正是因為在世宗堅持對俺答採取強硬態度的前提下,加上世宗所謂的「禮制原教旨主義」的角度出發,史道才在〈題北虜求貢疏〉中明確強調雙方並非是由冊封與朝貢的形式進行交易,而是採取近似於「互市」的交易模式。所以在〈題北虜求貢疏〉中,史道透過與朝貢相比,不斷強調和平在財政、軍事方面的實際利益,以消除世宗的抵抗。
城地孝先生的導讀,引起了與會學友們的廣泛回響。邱仲麟教授則從軍人的角度出發,當俺答使節入貢時,常在大同與明朝做私底下的貿易。但是自從弘治十三年小王子派使節入貢以後,俺答就沒有再入貢,這給北方的總兵官們很大的壓力。因為沒有了這層緩衝,俺答只能透過掠奪的方式來取得中國的物資。很有趣的是,總兵官與巡撫總督的立場常常是相反的,武官通常希望藉由和平的手段來避免戰爭,但文官通常都不這麼想。吳大昕先生則提出:「在北方邊疆與南方倭寇問題中,皇帝的意志到底扮演著何種角色?」也讓與會學友們值得再三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