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顧問室補助推動人文社會學科學術強化創新計畫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99學年度明代典籍研讀會1106研讀會紀要

時間:99116(),下午兩點到四點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標題:99學年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代典籍研讀會-第五次研讀會議

導讀者:李卓穎 先生(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本次典籍研讀會由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李卓穎先生擔任導讀,以「新方案與十五世紀江南水利改革為題,分析《明經世文編》中的「水利」史料:呂光洵,〈修水利以保財富重地疏〉以及夏原吉,〈蘇松水利疏〉。李卓穎先生認為,在十五世紀以前,明朝政府對江南水利做了相當多的改善措施,但是始終沒有太大的效果,水患仍不斷地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的水利官員與地方水利專家開始思索既有制度的缺陷,並且對水利事務有了重新的認識。因此,到了十五世紀晚期,他們提出了一套新的水利管理策略,希望能以此改變過去那種沒有成效的做法。李卓穎先生接著補充了姚文灝《浙西水利書》、史鑑〈吳江水議〉、金藻〈三江水學〉等資料來討論新的水利管理策略是如何在他們的聲音與努力中浮現且成形。
李卓穎先生指出,在十五世紀晚期,對於該如何解決江南水利的議題上,朝野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丘濬與前任管理水利的官員,他們主張採用疏濬的方式;一派是地方水利專家,他們主張採取修築圩岸的方式。疏濬水道與修築圩岸不僅是治水方式的不同,更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水利處置策略,前者代表危機處理模式,後者則代表常態管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處理江南水利的工部主事姚文灝,贊成採用修築圩岸的方式來改革江南水利。姚文灝不僅在《浙西水利書》一書中認同地方水利專家提出的方案,更在1497年他所主導的兩項水利工程中加以實踐、改良。
李卓穎先生認為,從夏原吉到呂光洵,以及姚文灝討論可以看出兩個較大的層面來解釋這個現象:第一,從國家與地方社會的關係來看,這反映了官員與地方水利專家之間並非是對立的關係,正因為有他們的合作,才使得新的水利策略得以出現。而且也使得國家能以更積極的角色介入地方水利事務的管理中,顯示了當時水利改革走的是經世治國的路線。第二,從知識與公義的角度來看,在涉及水利事務的時候,是由知識而非社會地位來決定誰的想法更值得重視;地方士人對史鑑、金藻方案(可能造成地方士人利益的損害)的支持,顯示地方士人並非只追求私利。
在綜合討論的過程中,氣氛相當熱烈。徐泓教授認為,十五世紀以後,因為很多公共事務不再是徵調役來做,所以政府必需花錢請人來做,這時地方政府就面臨了一大問題:錢從哪裡來?中央政府通常不會撥經費給地方,因此地方官員就必須自己想辦法,江南的水利如此,福建的築城也是如此。而濱島敦俊教授、林麗月教授也針對史鑑、金藻等無功名卻以「治水」聞名的情況感到興趣,也對於這些所謂的「幕友」與官場現象、交友圈等皆有熱烈回應與不同的看法。


時間:99116(),下午四點到六點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標題:99學年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代典籍研讀會-第六次研讀會議

導讀者:城地 先生(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博士,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人)

本次典籍研讀會由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博士,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人城地孝先生擔任導讀,以「明代嘉靖朝關於邊議的若干問題」為題分析《明經世文編》中的「邊議」史料:史道〈題北虜求貢疏〉。城地孝先生首先指出,在近年來對嘉靖政治史的研究中,多數學者肯定了明世宗在處理政務中的主導性。從〈題北虜求貢疏〉中可以看到在嘉靖二十年代,明朝與蒙古的關係日漸緊張,主要是因為明朝一直拒絕俺答的求貢請求,甚至還斬殺了俺答的使者。明朝會對俺答採取這麼強硬的態度是出於世宗的旨意,一般駐防北邊的將軍都不贊成這種強硬的政策,這可以從庚戌之變後,世宗下令出兵征討俺答一事看出。

雖然世宗本身的態度相當強硬,但是實際負責出兵任務的官員們都明白此戰成功的機率相當地低,甚至可說毫無勝算。在這樣的背景下,官僚們表面上做做樣子,實際上卻力圖迴避出兵。城地孝先生認為,正是因為世宗對俺答的強硬態度,使得當時的邊關局勢更加艱困。不過在嚴嵩與史道等官員花言巧語的說服下,並且採取無視皇帝意志的措施,才促使在嘉靖三十年成功恢復求貢及邊疆互市。城地孝先生認為,此事最能象徵嘉靖期的政治實態。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都認為庚戌之變是促成明朝與俺答重新來往的直接契機。但從〈題北虜求貢疏〉的內容來考察,正是因為在世宗堅持對俺答採取強硬態度的前提下,加上世宗所謂的「禮制原教旨主義」的角度出發,史道才在〈題北虜求貢疏〉中明確強調雙方並非是由冊封與朝貢的形式進行交易,而是採取近似於「互市」的交易模式。所以在〈題北虜求貢疏〉中,史道透過與朝貢相比,不斷強調和平在財政、軍事方面的實際利益,以消除世宗的抵抗。

城地孝先生的導讀,引起了與會學友們的廣泛回響。邱仲麟教授則從軍人的角度出發,當俺答使節入貢時,常在大同與明朝做私底下的貿易。但是自從弘治十三年小王子派使節入貢以後,俺答就沒有再入貢,這給北方的總兵官們很大的壓力。因為沒有了這層緩衝,俺答只能透過掠奪的方式來取得中國的物資。很有趣的是,總兵官與巡撫總督的立場常常是相反的,武官通常希望藉由和平的手段來避免戰爭,但文官通常都不這麼想。吳大昕先生則提出:「在北方邊疆與南方倭寇問題中,皇帝的意志到底扮演著何種角色?」也讓與會學友們值得再三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