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顧問室補助推動人文社會學科學術強化創新計畫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3月27日第五次典籍研讀會紀要

時間:99年3月27日(六)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標題: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典籍研讀會-第五次研讀會議
導讀者:朱鴻 教授(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次典籍研讀會由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朱鴻教授擔任導讀,關於《明經世文編》中的宗藩史料,張居正,〈請裁定宗藩事例疏〉(第四冊,頁3471-3473)、戚元佐,〈議處宗藩事宜疏〉(第五冊,頁4198-4204)及何起鳴,〈條議宗藩至切事宜疏〉(第六冊,頁5543-5547)。
張居正、戚元佐、何起鳴的三篇選文代表了明朝世宗、穆宗、神宗三朝宗藩問題的嚴重性與迫切性,也是《明經世文編》中相當重要的史料。朱鴻教授首先交代了三篇選文的時代背景及歷史因果,並校讀了選文的行文章句。朱鴻教授準備了相當豐富的史料進行選文的解讀,比如利用《明實錄》中的《世宗實錄》、《穆宗實錄》、《神宗實錄》來檢視三篇選文的奏議時間與朝廷應對的方式,朱鴻教授指出《明實錄》的運用雖還不能完整呈現史事的全貌,但卻可以運用其時間記載的精確性,來輔助三篇選文中陳述的歷史景況。
在校讀何起鳴的〈條議宗藩至切事宜疏〉時,朱教授補充了《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中的〈宗藩條例〉部分,帶領與會學友們瀏覽宗室載明代的種種禮遇以及成為財政包袱的直接因素。接著,在校讀戚元佐的〈議處宗藩事宜疏〉一文時,朱教授參照了《國朝典故》中的宗室史料,指出宗藩之惡並非只是財政無法負擔一項,還伴隨著繁衍人數過多造成的社會、風俗倫理上的問題,這在嘉靖前已成為大多數臣子避而不談的歷史事實,而到了張居正任相時已成為尾大不掉、迫在眉睫的國家問題。因此在張居正的〈請裁定宗藩事例疏〉一文中,可以發現朝野對於宗藩問題改善之方法皆有定見,可見其事在士大夫心中早就察覺並且有應對之法,只隱忍未發矣。最後,朱鴻教授綜合三篇選文為本次研讀會下了一個小結:朱教授認為明代宗藩問題似乎在開國時期便種下了禍因,明代各朝皆有能人志士觀察到此問題的嚴重性,但諱於「天子貴胄」之身分,難以完整的發聲,張居正、戚元佐、何起鳴三人的文章不僅可代表集體知識分子看法由來已久,但更可看出當時的解救之法錯過時機,已是難上加難,明代制度之僵化,也從宗藩問題顯現的更為明澈。在綜合討論的過程中,徐泓教授先指出,當代讀書人該是如何看待這個「宗藩」的?張居正、戚元佐、何起鳴的文章代表了知識份子們站在國家興衰立場來看待的,但統治階層卻多認為宗藩為「家事」,所以,在他們提出問題的當下,卻已經做不到改變、改革的可能性極高,這也是自古改革皆然不成功的重大因素;而呂士朋教授則認為明代宗藩看似多是坐吃山空、不事生產的「米蠹」,但也有在文藝界、科技界的成就,這方面也是值得肯定的。會中討論相當的熱烈,另外還有王德毅教授提出句讀、錯別字的校正,也指出清代所謂的「親王」子孫到清末時期,也有悽慘的一面;令人有不勝唏噓之感,也為本次研讀會主題做了一個註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